「Which is international city?」
在世界疫情流行的2020,基本上人際交流,與上年比較疏落好多,就算一些以往被稱為「國際城市」的地方,交流經商已是少之又少,不過在21世紀,「國際城市」的意義已不是這麼簡單。
撇除以往一些好學術的解譯,如以我們這些黎民的簡單理解,一個「國際城市」要交通方便,人員及商貿往來發達,較自由暢順,貨物金錢兌換進出方便,當然再進化的更是資訊,新聞,消息暢通無阻,始終資訊消息是下任何決定的根本。
上述要點講出來好像好容易,但要成為「國際城市」絕非自吹自擂便可。最基本的是,要得到全球認識,認知及認可。
首先,這個地方先要有人知道,再有基本的認知,而且是世界不少人也曾到過,甚或居住,經商工作等等。在交流中漸漸讓更多外地人對這地方更有認知,回到居住地後,把這個曾到過的地方的一些特色會流傳及記錄。不過要真正做到「國際城市」,最重要是這個地方要受到國際認可。
去到認可一環,就算沒有一個公式,亦有一個公道自在人心的不成文標準。全世界有各自的問題,但如何處理,在這個有圖有片有真相的世紀,再加上全球有識之士極多,在消息透明下,處理欠佳的話很難令世界信服,「國際城市」的基準就是要這麼高。只懂不停地對批評者搖唇鼓舌,只會更惹負面評價。而萬一消息變得毫不透明,流言就會傳得沸沸揚揚,所有人就會用已知的資料,去嘗試重組故事,由於消息不透明,所有人也自不然往最壞去想,這怪不得所有人的想法,因為一個「國際城市」的基準就是要這麼高,否則別人不需要用這麼高的成本,去投資這個地方。
始終要作為一個「國際城市」,所有的東西也會被放在國際舞台的放大鏡,因為所有投資者也是相當現實,要投資也會選一個正常,清楚的環境。是否「國際城市」絕對要國際客觀的認同,否則何得何能得到「國際」的稱譽呢?